誤投率仍高達40%,德國垃圾分類史走了100多年…
發(fā)布時間:2019-07-05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xù)在永銘國際官網(wǎng)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當上海市民正在為7月1日起實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陷入“你是什么垃圾”這樣的靈魂拷問的時候。
在上海生活的德國人表示淡定。他們的垃圾分類體系已經(jīng)走過了100多年,雖然誤投率仍高達40%,但顯然走得不是普通的“新手難度”。
高難度的德國垃圾分類操作
認為上海垃圾分類堪比高考的,可以看看德國的生活垃圾分類:
除了最基礎的
廚余垃圾分類(棕色桶)
廢紙張分類(藍色桶)
包裝材料分類(黃色桶)
以及其余垃圾分類(黑色桶)
此外,他們還有…
專門的廢舊玻璃分類:根據(jù)玻璃材質(zhì)的不同,分別設有白色玻璃、綠色玻璃以及棕色玻璃三個回收桶。
特殊垃圾分類:以廢舊電池、噴霧罐為代表,往往設在居民區(qū)的連鎖超市內(nèi)。
大型廢棄物分類:以白色家電為代表,需要與專業(yè)人員聯(lián)系,并預約上門回收時間。
圣誕樹:這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圣誕節(jié)購置的溫馨裝飾品不屬于任何一個分類,各大城市都會于每年一月的第二周統(tǒng)一回收,如果不幸錯過回收的時間點,需要再等待一年。
飲料瓶:目前在德國出售的所有塑料包裝飲品以及易拉罐都含有0.15至0.25歐元不等的押金,該筆押金需要將空瓶歸還至超市的自動回收機方可退回。即便空瓶理論上可以投入包裝材料垃圾桶,但實際操作中則因為押金的緣故幾乎人人都會將空瓶單列為另一大類。
舊衣物:不屬于以上任何類別,所以需要投入指定地點。
除此之外,各大城市、不同行政區(qū)的垃圾分類方法也不太相同。
比如有些城市會將代表包裝材料的黃色垃圾桶置于各居民小區(qū)內(nèi);但有的城市會向每家每戶免費派發(fā)黃色垃圾袋,居民只需在每周的指定時間將垃圾袋置于門口即可。
但是…這樣復雜的垃圾分類,外國人搞不懂怎么辦?
顯然德國政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某些外國居民或?qū)W生群體比例較高的區(qū)域,會出現(xiàn)可以同時丟棄廢紙張和包裝材料的可回收類垃圾專用桶。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弄這么復雜有些不可思議。
但事實是,調(diào)查顯示65%的德國人將垃圾分類視為個體對環(huán)保事業(yè)做出貢獻的第一步,并享受這種略顯瑣碎的家務所帶來的使命感。
而且德國復雜的垃圾分類體系的背后,是全世界主要大國中最高的生活垃圾循環(huán)利用率。
根據(jù)《德法公共電視臺》的調(diào)研,2017年德國的生活垃圾循環(huán)利用率高達66%,這個比例在法國和美國分別僅為40%及35%。幾乎是垃圾分類的典范。
當然,這樣的成就也非一日鑄就。追根溯源,德國人大概用了100多年才達成。
德國的百年垃圾分類史
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正在經(jīng)歷迅速工業(yè)化、人口爆炸,由此產(chǎn)生大量垃圾。當時城市管理者們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填埋、焚燒以及分類再利用。
燃燒垃圾帶來的異味以及魯爾區(qū)優(yōu)質(zhì)煤礦的存在使得垃圾焚燒方案很快便被否決。而垃圾分類方案則于1907年正式在柏林夏洛滕堡區(qū)開始試點。
不過,即便是當時的垃圾分類僅有三大類別,也無法避免此次試點最終因為缺乏居民理解和支持、缺少財政補貼、無法從垃圾回收中盈利等因素而徹底流產(chǎn)。
垃圾分類方案被人徹底遺忘,而垃圾掩埋甚至是垃圾山,便成為了柏林人處理垃圾的默認選項。
第三帝國時期,垃圾分類概念的再度復興則是在第三帝國時期。處于戰(zhàn)時經(jīng)濟模式的納粹德國曾以政治口號的形式號召對“對垃圾進行全方位的再利用”。
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這段歷史很快也被人們所遺忘。垃圾分類這個概念第二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1970年代,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發(fā)布了著名的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個認知開始在民間迅速傳播。同時期開始興旺的綠黨運動也逐漸將這一觀念植入了德國人的思維中。
此時,已經(jīng)有大量德國人開始自發(fā)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對垃圾自愿進行分類,甚至成為了那代德國人時代精神的注腳。
到了1980年代,德國各個居民區(qū)內(nèi)已經(jīng)開始大規(guī)模放置廢舊玻璃以及廢紙張回收桶。并隨著1990年《包裝條例》的頒發(fā),垃圾分類理念在德國迎來了第三次復興。
這樣算下來,雖然德國垃圾分類體系經(jīng)歷了一百余年起起落落,但認真執(zhí)行的時間也就最近30年。依舊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據(jù)德國《時代報》的報道,德國大城市分類垃圾桶的“誤投率”高達40%,而作為萬金油的其他類垃圾誤投率更是高達60%。
盡管詳盡的垃圾分類列表可以在網(wǎng)上以及市政廳免費領取,但顯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考證諸如“用過的尿布屬于哪種垃圾”或者“貓砂屬于其他類垃圾與否”之類的瑣碎問題。
2015年,德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法案》正式生效,明確將垃圾分類列為公民應盡之義務,而拒絕履行者將處以30歐元至5000歐元不等的罰款。
如果把沒喝完的酸奶盒子扔進黃色垃圾桶,這屬于“普通誤投”;但如果把塑料馬桶塞扔進黃色垃圾桶,那就屬于將面臨罰款的“刻意誤投”,因為此舉顯然是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后作出的不負責任行為。